nbsp; 0.0 0.22 14 3.198 -0.055 0 3.171
8 A 10.0 -0.36 0.0 14 9.676 0 0.09 9.721
輸出結果中("T" 1)表示沖裁零件板料厚度為1毫米;("MATERIAL" ("A3" 373 2))表示沖裁零件材料為A3鋼,其后的參數表示A3鋼材料的性能,其極限強度為373kg/mm
2,,屬于第2類沖壓材料; ("Z" (0.05 0.07))表示沖裁間隙為0.05~0.07。這些數據將被后面的程序調用。隨后是經過程序處理的沖裁件尺寸,經過程序計算得到的沖裁基準模刃口尺寸和采用數控機床加工基準模具刃口的CAM尺寸。
沖裁件尺寸數據包括序號、類型、尺寸、上差、下差和精度。序號列數據表示沖裁件尺寸輸入順序,類型列數據表示輸入的沖裁件尺寸類型,尺寸表示輸入零件的基本尺寸,上差表示輸入零件制造公差中的上偏差,下差則表示下偏差,精度表示沖裁件的制造精度。自由公差的沖裁件尺寸按照IT14級精度處理,輸入時無需考慮尺寸的上偏差和下偏差,輸出時程序按照其精度自動找出公差值。沖裁件尺寸輸入時給出公差值的,系統程序則找出對應的尺寸精度值。沖裁件的尺寸精度能夠反映出它的沖裁工藝性。
沖裁基準模刃口尺寸包括刃口基本尺寸、刃口制造公差的上偏差和下偏差。這些數據用來檢驗制造的模具刃口是否合格。
CAM尺寸被用來產生模具刃口的數控加工指令。如前所述,數控加工指令產生于AutoCAD圖形,因此CAM尺寸又被用于產生沖裁零件圖形。CAM尺寸取在刃口尺寸公差帶中間。圖4-5是根據CAM尺寸繪制的沖裁模刃口圖形,該圖形用AutoCAD直接繪制。沖裁模刃口圖形和前面輸入的數據奠定了沖裁模系統后續模塊的工作基礎,以后的模具設計和制造工作將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
第四節 沖裁零件的工藝性判別
沖裁件的工藝性是指沖裁件對沖壓工藝的適應性。主要包括沖裁件在形狀和尺寸方面以及在精度和表面質量方面的一些指標。
在形狀和尺寸方面,沖裁件的外形或者內孔應該避免尖銳的清角,在各條直線或曲線的連接處宜有適當的圓角半徑。沖裁件的凸出懸臂和凹槽寬度不宜過小。沖孔時孔的直徑也不宜過小。最小沖孔直徑與孔的形狀、材料的機械性能、材料的厚度等因素有關。沖孔件在孔與孔之間、孔與沖裁件邊緣之間的距離不應過小。
在精度和表面質量方面,沖裁件內外形的經濟精度不高于GB1800-79 IT11級。沖裁件的斷面粗糙度一般在25微米以上。本章前節敘述如何處理零件輸入尺寸時,我們看到輸出的處理結果已經給出了沖裁件的尺寸精度,從而可以直接做出這方面的工藝性判斷。
沖裁件工藝性判別需要考慮到許多方面,但是往往只對少數形狀特殊的沖裁件才需要作出這種判別。例如一個沖裁件不具有小孔時就不需要進行最小沖孔直徑的判別。在程序設計方面,只在需要進行某方面沖裁件工藝性判別時才調用功能模塊中的判別程序。判別沖裁件工藝性的過程采用人機交互方式,大大簡化了程序結構。
圖4-6是沖裁零件工藝性判別菜單界面。
如對于圖4-7所示沖裁零件,僅需判斷其凸臂特征。在工藝性判別菜單(圖4-7)中點取凸臂菜單項,根據程序提示輸入兩點,標示出凸臂最窄處,程序即計算出兩點距離,并與數據庫中相關工藝數據比較,得出工藝性結論。判斷凸臂和窄槽沖裁工藝性的LISP程序如下:
(DEFUN C:MINB (/ p d v c) ;判別程序,表中變量為局部變量
(SETQ p (GETPOINT “第一點: ”) ;輸入第一點
v (GETDIST p1 “第二點: ”) ;輸入第二點,得到兩點間距離
d (1 (0.8 0.9) (1.0 1.2) (1.5 2.0) (1.5 2.0)) ;判斷用臨界數據的系數
c (NTH mat d) ;mat為全局變量,表示材料類型,在沖裁零件輸入時已定
c (IF (> thk 1) (CAR c) (CADR c));thk為全局變量,表示板料厚度,在沖裁零件輸入時已定
c (* thk c) ;得到工藝性判斷數據
)
(IF (>= v c) ;判斷工藝性
(princ "該凸壁或窄槽可沖出") ;工藝性判斷結論1
(princ "該凸壁或窄槽不可沖出") ;工藝性判斷結論2
)
(princ) ;不顯示函數返回值
)
沖裁件其他類型特征的工藝性判別方法也大致如此。如果沖裁零件存在多處工藝性疑問點,那么可以多次重復調用工藝性判別程序來排除疑問,明確該零件的沖壓工藝性。
第五節 沖裁零件的排樣
排樣是指沖裁件在條料、帶料或板料上布置的方法。排樣包括確定搭邊數據和排樣方案。
搭邊能夠保證沖裁件準確的沖切及條料的剛性。搭邊可以進一步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文章地址:
http://www.www.direxe.cn/Article/mjjs/200809/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