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作。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工廠企業逐步接受CAD/CAM技術,也有利于工廠中的各個部門迅速掌握沖裁模系統。
沖裁模系統中的程序均采用模塊結構組成,這樣可以避免修改程序中的某一部分而影響到系統中的其他部分。甚至還可以通過更換模塊和添加模塊的方法來擴展系統的功能。例如,通過在系統中添加一個模具報價模塊,可以使系統具備模具報價功能,從而使模具制造者能夠在模具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CAM模塊的更換可以使系統針對不同型號的數控機床,編制出不同類型的結構指令。
第三節 沖裁零件的輸入和計算機處理
沖裁件圖樣是進行沖壓模具設計的原始依據。在計算機上進行CAD/CAM工作的第一個步驟是解決如何將沖裁件圖樣包含的技術信息輸入計算機。在沖裁件圖樣中實際上包含了兩部分信息:符號信息和圖形信息。符號信息包括零件尺寸、尺寸公差、板料厚度、零件材料以及零件名稱、圖號、設計日期等包括文字和數字在內的信息。AutoLISP中的輸入函數和輸入對話框可以被用來方便地輸入文字或數字。圖形信息包括了零件幾何形狀方面的信息,可以用DCAD沖裁模系統的基礎圖形軟件AutoCAD直接輸入圖形的信息。
利用基礎圖形軟件AutoCAD輸入的沖裁件圖形是以后CAD/CAM技術開展的基礎,我們希望沖裁模系統后面的各個功能模塊都能夠使用這個已經建立好的圖形。傳統的手工繪圖方式不可能繪制出精確的圖形,在機械制圖中是以精確的尺寸標注和制造公差來明確零件的實際尺寸,在圖形方面略有差異是被允許的。而在數控機床加工時,機床的加工是嚴格按照加工指令進行的,數控機床的加工指令在沖裁模系統中是直接根據計算機產生的圖形生成的。因此我們應該按照沖裁模系統中CAM模塊的要求繪制出準確的模具刃口形狀。為了繪制準確的模具刃口形狀,在繪制模具刃口之前必須計算出模具的刃口尺寸和模具間隙。
模具刃口尺寸計算中要解決的問題是確定基準模具和沖裁件尺寸類型。
根據沖壓加工工藝知識,沖裁件中落料件的尺寸取決于凹模,而沖孔件的尺寸取決于凸模。我們把落料時的凹模和沖孔時的凸模都稱之為基準模,把與基準模相配的模具(即落料凸模和沖孔凹模)稱之為配合模。繪制圖形時只需要繪制出基準模刃口圖形,然后調用AutoCAD圖形軟件的實用命令,建立偏距等于模具最小單邊間隙(Z
min/2)的等距曲線,即得到了配合模的刃口圖形。基準模和配合模的刃口圖形都可以直接應用于模具的計算機輔助制造。
關于沖裁件零件尺寸類型,沖裁模系統中把沖裁件的尺寸分成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軸類尺寸,定為A類尺寸,這類尺寸的特點是:沖裁件尺寸將隨沖裁模具的磨損而增大。第二類尺寸是孔類尺寸,定為B類尺寸,這類尺寸的特點是:沖裁件尺寸將隨沖裁模具的磨損而減小。第三類尺寸是長度類尺寸,定為C類尺寸,這種長度類尺寸的特點是:沖裁件尺寸大小基本上不受沖裁模具的磨損而發生變化。
對于沖裁件不同類型的尺寸,基準模具刃口尺寸的計算公式也不相同。
軸類(A類)尺寸隨模具的磨損而增大,因此在模具制造時希望能夠將沖裁件尺寸控制在接近尺寸的下限,基準模具刃口尺寸計算公式為
D
j =〔D+T
l +(1-X)(T
u –T
l)〕
式中 D
j ——基準模刃口尺寸;
D ──沖裁件基本尺寸;
T
u ──沖裁件上偏差;
T
l ──沖裁件下偏差;
X ──沖模磨損系數。
制造上偏差為d,下偏差為0。d的計算公式為d=(1/3~1/4)(T
u-T
l)。
孔類(B類)尺寸隨模具磨損而減小,因此希望在模具制造時希望能夠將沖裁件尺寸控制在接近尺寸上限,基準模具刃口尺寸計算公式為
D
j =〔D+T
u +(1-X)(T
l –T
u)〕
式中符號含義同前。制造上偏差為0,下偏差為-d。
長度類(C類)尺寸的大小基本上不隨模具磨損發生變化,因此將模具的制造尺寸控制在上下限尺寸的中間,基準模刃口尺寸計算公式為
D
j =〔D+0.5 (T
l+
T
u)〕
式中符號含義同前,制造上下偏差為±0.5d。
模具間隙是根據沖裁件材料和板料厚度確定的,《沖壓設計資料》中列出了汽車行業和電子行業中所使用的模具間隙值,可以根據需要選定某一種標準來確定模具間隙。
圖4-3所示沖裁件中,屬于A類尺寸的有20、50、30、10,屬于B類尺寸的有12、φ3,屬于C類尺寸的有11、40。
圖4-4是沖裁零件的輸入界面。
該零件輸出結果如下:
("T" 1)
("MATERIAL" ("A3" 373 2))
("Z" (0.05 0.07))
沖 裁 件 基準 模 CAM
序號 類型 尺寸 下差 上差 精度 尺寸 下差 上差 尺寸
1 A 50.0 -0.2 0.1 13 49.83 0 0.075 49.868
2 B 30.0 -0.2 0.0 12 29.98 -0.05 0 29.955
3 A 12.0 0.0 0.1 11 12.01 0 0.025 12.023
4 C 11.0 -0.215 0.215 14 11 -0.054 0.054 11.0
5 A 20.0 -0.52 0.0 14 19.532 0 0.13 19.597
6 C 40.0 -0.1 0.1 12 40 -0.025 0.025 40.0
7 B 3.0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文章地址:
http://www.www.direxe.cn/Article/mjjs/200809/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