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1061型汽車后橋半軸管鍛件在鍛造生產的質量問題,對鍛模的設計作了改進,改進的鍛模能生產出合格的鍛件。
關鍵詞:半軸管;鍛模;鍛件
一、前言
半軸管是焊裝在汽車后橋兩端用來連接車輪和制動鼓的零件。由于半軸管承受汽車后橋的全部載荷,因此對該零件的機械強度有嚴格的要求。后橋半軸管零件的鍛件圖如圖1所示,通常該零件的鍛造工藝采用制坯、預鍛和終鍛,用兩火鍛出。由于我廠采用16000kN摩擦壓力機進行模鍛,設備噸位大,為了提高生產率和降低消耗,我們采用制坯、終鍛一火鍛出的鍛造工藝。制坯采用750kg空氣錘,制坯工步如圖2所示。實踐證明,采用這種工藝能夠鍛出合格的鍛件。
圖1鍛件圖
本文對半軸管零件的鍛模設計、鍛造生產中出現的質量問題以及后來采取的改進措施,論述如下。
圖2制坯工步圖
(a)下料(b)壓肩(c)拔摔桿部
二、鍛造生產中的質量問題
根據鍛造生產的常規理論,我們開始設計的鍛模如圖3所示。該鍛模鍛造出來的鍛件出現了如下質量問題,如圖4所示。
圖3原設計的鍛模圖
圖4原設計鍛模生產的鍛件
(1)鍛件頭部凹坑(φ88)與外緣(φ118)不同軸,偏差達2~5mm,鍛模使用時間越長,偏差越大;
(2)在凹坑內m處出現了折疊,其深度1~5mm,折疊分布在凹坑圓周上,其長度從半圓到整圓不等。
由于鍛造缺陷的產生,嚴重削弱了鍛件的機械強度,使鍛件成為廢品。
三、鍛造缺陷的原因分析及鍛模設計的改進措施
1.原因分析
(1)由圖4知,鍛件中的凹坑(φ88)與外緣(φ118)都是在上模中成形的。在鍛模加工時,二者的同軸度是可以保證的。凹坑偏心是由于成形凹坑的模芯在鍛造中出現變形、偏斜所造成的。而引起模芯偏斜的原因又是因為鍛模鎖扣有3°斜角,故在鍛造開始時,模具不能對鍛件的錯移起矯正作用,因為鎖扣之間有一個較大的間隙Δα,見圖3右半部。
當模芯進入下模腔中,要矯正模芯在鍛件中的錯移就很難了。此時變形金屬受到了下模腔的制約,模芯要克服很大的金屬變形抗力才能矯正自身的錯移。由于模芯較長(96mm),在上模中橫向呈懸臂結構,而且模芯的四周及底部都被熱金屬所包圍,受熱情況嚴重,有時過熱到呈暗紅色,其強度大大下降,在矯正錯移的過程中,模芯自身會產生屈服變形和軸向偏斜。使鍛件出現了凹坑偏心現象。
(2)圖4中m處出現的折疊是因為a、b兩處金屬大量急速地向外流動,帶動著m處附近的金屬一起向外流動,使該處已被氧化的表面金屬相匯合而形成的。
2.改進措施
為了消除鍛件凹坑偏心的缺陷,我們取消了鎖扣(如圖3所示)的3°斜角,制成直桶狀鎖扣,同時為了便于鎖扣的導入,在入口處設有20mm×15°的喇叭口,改進后的鎖扣如圖5所示。
圖5改進后的鍛模鎖扣圖
由于鍛模在使用中上、下模的溫度不一致,會使上、下模熱脹程度不同,上、下模須留一定的間隙Δ。間隙Δ可按下式計算:
Δ=Δ0+Δl/2
式中Δ0——模具在常溫下的間隙值,一般取Δ0=0.3mm
Δl——模具在使用溫度時增大的雙邊間隙值
Δl=l(α下T下-α上T上)
l——鍛模鎖扣的直徑
T上和T下——上模和下模的溫度
α上和α下——上模和下模的熱膨脹系數
取l=300mm,T上=200℃,T下=350℃;查文獻[1]得:α上=12.2×10
-6,α下=12.8×10
-6。將具體數據代入上面的公式得:Δ=0.61mm。
(2)為了消除m處的折疊我們將c處的R5改為R15,d處的R10改為14×45°。改進前后的鍛模型腔輪廓如圖6所示。其目的是減緩a、b兩處金屬的流動速度。
鍛模作上述改進后,已經批量生產,證實再也沒有發現上述鍛造質量問題。
圖6鍛模的型腔改進圖
(a)改進前的型腔;(b)改進后的型腔
參考文獻
[1]鍛模設計編寫組.鍛模設計手冊.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
[2]杜忠權.鍛件質量控制.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8.
文章地址:
http://www.www.direxe.cn/Article/mjjs/20080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