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08-9-1 16:03:05 文章來源:互聯網 點擊:
摘要:敘述了精密鍛造的優點,提出使用碟形彈簧實現浮動模具工藝。介紹了碟形彈簧的組合方式,并給出設計實例。
關鍵詞:碟形彈簧;精密鍛造
一、概述
鍛造是機械制造的基礎技術,隨著機械工業的迅速發展,模鍛件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鍛件生產向著高精化、高質量、多品種、低消耗、低成本的方向發展[1,2,4]。
精密鍛造采用可分凹模閉式擠壓成形,模具先閉合成封閉空間,同時對閉合凹模施加足夠強大的壓模力,然后由一個或多個沖頭(單向或多向)對金屬坯料進行擠壓成形。這種方法通過一次成形即可獲得復雜形狀的高精度鍛件,目前在世界各國的應用非常廣泛[1]。通過先進的工藝設備、檢測手段相配合,已形成了優質高效低耗的精密成形單元或系統,并普遍取代了傳統的成形工藝與設備。
國內目前雙動壓力機較少,必須改造模具以實現浮動模具工藝,采用碟形彈簧是方法之一。
二、碟形彈簧的負荷
在金屬變形中,壓力機施加的總變形抗力P總等于坯料變形吸收的變形抗力P變與張模力P張(碟形彈簧承受的反抗力P彈)之和(圖1)。即:
P總=P變+P張(P彈)(1)
P變=p×A凸(2)
P張=p×(A投-A凸)(3)
式中p——單位擠壓力
A凸——凸模工作投影面積
A投——制件(包括連皮)最大投影面積
圖1擠壓力分配圖
1.上凹模2.下凹模3.墊板4.導柱5.下凸模
6.碟形彈簧7.壓模圈8.坯料/制件9.上凸模
三、碟形彈簧的組合方式[2]
碟形彈簧的形狀和尺寸如圖2所示。
圖2碟形彈簧
設P為載荷;p為單個碟片承載;H為單個碟片高度;n為每疊碟片個數;F為碟片組總變形量,即行程;f為單個碟片變形量;s為單個碟片厚度;i為每組彈簧疊數;Ho為碟片組高度。
1.對合碟形彈簧組(圖3)
特點是變形大,承載小,適于長軸類鍛件。
P=p(4)
F=n×f(5)
Ho=n×H(6)
圖3對合組合方式
2.疊合碟形彈簧組(圖4)
特點是變形小,承載大,適于短軸類鍛件。
P=n×p(7)
F=f(8)
Ho=H+(n-1)×s(9)
圖4疊合組合方式
3.復合碟形彈簧組(圖5)
特點是變形較小,承載較大,適于復雜鍛件。
P=n×p(10)
F=i×f(11)
Ho=i×[H+(n-1)×s](12)
考慮摩擦時,按載荷的2%~3%計。
圖5復合組合方式
四、碟形彈簧的設計
1.設計步驟
(1)確定開模力。
(2)考慮模具尺寸和彈簧承載能力,確定彈簧組合形式、組數和每組負荷。
(3)選擇C=D/d(外/內直徑)值:取值范圍2~3.5。國家標準取2。初步確定外徑D后,通過C值在文獻[2]中表14-1中查系數α、β、γ值。
(4)選擇h/s(h-極限變形量)值:取值范圍0.6~1.3。太小不能實現行程需要,太大碟形彈簧性能會有變異(翻轉),引起特性曲線的突然改變。
(5)選擇fmax/h值:取值范圍0.6~0.75。太小不能實現行程需要。
(6)選擇材料:65Si2MnWA,σs=1700MPa。
(7)計算厚度s:由動載荷情況下的強度校核公式σⅡ、σⅢ反算s,取其小者。并由h/s、fmax/h計算h和fmax。
(8)由文獻[2]中式(14—18)計算在fmax情況下,該碟形彈簧在強度許可范圍內的最大承載力p。
(9)確定每疊碟片個數:n=P/p(13)
確定每組疊數:i=F/fmax(14)
(10)確定每組高度:Ho=i×[H+(n-1)×s]
(11)從輸出數據中選擇合適者作為結果。
以上計算可以通過設計短小計算機程序來完成。
2.設計實例
圖6是汽車傳動系統中的內星輪零件,采用碟形彈簧閉式鍛造工藝。設9.5mm處為分模面,下部型腔無相對運動,在上模裝碟形彈簧。設坯料為φ36.5mm×40mm,行程同為24.1mm,總擠壓力為2600KN。碟形彈簧基本參數為:D=110mmd=32.4mmfmax=4.1mmf/h=0.7p=65.1KNH=10.8mm。凸凹模尺寸有兩種設計方案:
圖6內星輪零件簡圖
(1)下模在B處分凸凹模,φ36.5mm為凸模直徑,則坯料變形力為1250KN,分模力為1350KN,碟簧(n,i)=(6,6),Ho=211.8mm;
(2)下模在A處分凸凹模,僅側鼓投影面積為凹模承載面積,凸模作成鑲塊式,則坯料變形力為2100KN,分模力為500KN,碟簧(n,i)=(2,6),Ho=94.1mm。
不難看出,方案(1)模具較為簡單,但碟形彈簧承載較大,尺寸大,工作空間緊張。方案(2)模具較為復雜,而彈簧負載小,尺寸減小很多,性能較穩定。如果零件批量較大,方案(2)是較優的。
碟形彈簧的設計與模具尺寸選擇關系密切。合理地選擇分模面、凸模最大投影面積等參數將使碟形彈簧的設計最優化。
五、結束語
碟形彈簧的使用可以較為簡單地實現浮動模具工藝,但在設計與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碟形彈簧承載能力較剛性結構與液壓結構為小,故適用于小截面制件的制造。
(2)碟形彈簧在動載作用下,易產生塑性變形,性能穩定性較剛性結構與液壓結構差,故適用于小批量制件或精度要求不高制件的制造。
(3)碟形彈簧的設計應與凸、凹模設計緊密聯系。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增加坯料變形力(增大模具剛性結構投影面積),減小模具浮動部分的面積,從而減小碟形彈簧承載。這對減小碟形彈簧尺寸有較明顯效果。
(4)因壓力機閉合高度有限,應根據工作臺面尺寸選取大且高度小的碟形彈簧組合。
(5)碟形彈簧的承載實現與行程實現應一致,理論上最大變形時的承載能力與實際許可變形時的承載能力,兩者是不一致的。
(6)強度校核時,應用實際最大變形量fmax,而不是預壓變形量;
(7)獲得碟形彈簧參數后,還應與實測(或計算機模擬)所得張模力曲線相比較,以期在變形的各個階段都能實現封閉。
參考文獻
[1]皇甫驊.先進制造技術和精密成形技術.第5回中日精密鍛造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西安,1996:1~4
[2]Tomiyama Makoto.Fully enclosed die forge of a cross.第三回中日冷間鍛造學術座談會論文集,北京,1990:91~94
[3]張英會.彈簧.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2.
[4]夏巨諶.閉式模鍛.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3.
[5]賈德偉.單、雙向通用浮動閉式精鍛模具.鍛壓技術,1991,16(1):43~46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