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 凹模預應力圈尺寸關系而預應力圈的尺寸,必須保證凹
模具有最大剛度,設凹模筒內半徑為r1,則有:
當pc≤200MPa時,r2=2r1,r3=4r1(8a)
當pc>200MPa時:

(8b)
此時,凹模與預應力圈的過盈量為:
式中E—
模具材料的彈性模量
根據上述一、二、三節的計算結果,便可繪制壓制坯圖、燒結坯圖、后續精壓坯圖、壓制凹模型腔圖、后續精壓凹模型腔圖。
四、壓制
模具的結構設計及其強度校核
1.
模具結構形式
在確定了凹模、沖頭和芯棒的基本尺寸,以及選擇了壓力機型號規格后,就可按生產計劃設計
模具結構。通常有3種
模具結構型式:
(1)組合式適用于批量不大的金屬粉末件壓制成形,凹模內各段的裝粉高度由相應的沖頭墊塊來調節;
(2)固定式適用于在通用壓力機上小批量金屬粉末件壓制成形,凹模內各段的裝粉高度由浮動模座上的沖頭調節;
(3)固定式專用壓力機上大批量金屬粉末件壓制成形所采用的結構型式。
2.
模具封閉高度
如圖3所示,當采用固定式
模具結構時,上沖頭既可采用固定式,也可采用浮動式,而其總高度可確定為:
L
h=h
ht+h
1+h
2 (10)
圖3 確定模具封閉高度示意圖
同樣,下沖頭的總高度為:
L
l=h
lt+h
3+h
4 (11)
式中hht,hlt—上、下沖頭固定板的厚度
h1,h4—分別為上沖頭壓制和下沖頭頂出行程
h2—壓力機在下死點時凹模上端面與上沖頭固定板下端面之間的距離
h3—下沖頭導入凹模筒部分的長度
3.
模具受力件的強度校核
由于壓制成形
模具在周期高載荷下工作,因此,必須對主要受力件進行強度校核。
(1)沖頭一般處于壓應力狀態,其強度校核式為:
σ=P/F
min≤[σ](12)
式中P—金屬粉末壓制力
Fmin—沖頭最小截面積
[σ]—淬硬鋼許用壓應力
(2)當細長型沖頭(多為下沖頭)和芯棒的長徑比L/d≥3時,還需進行抗彎強度校核,具體步驟如下:
(a)計算縱向彎曲失穩臨界載荷
(13)
式中L—沖頭自由部分的長度,等于從沖頭固定板到沖頭導入凹模部分中間位置和距離
Jmin—沖頭最小截面矩
E—工具鋼材料的彈性模量,一般可取E=2.15×105MPa
Pcr—產生縱向失穩的臨界載荷
(b)選取沖頭的抗彎安全系數:對于淬硬鋼沖頭,一般可取
P/Pcr≤n=2~3(14)
(c)確定沖頭最大允許長度:
(15)
(3)對支承模座和固定板也需進行抗壓強度校核:
σ=P/F≤[σ](16)
通常,與沖頭模座投影面積相當的中間固定板其厚度可取5~8mm。
(4)彈簧校核:在金屬粉末件壓制成形
模具中,主要采用圓柱壓縮螺旋彈簧。其選擇和校核可按有關手冊進行。
五、設計實例簡述
圖4鐵粉末零件圖
對于圖4所示的有內外凸緣的鐵粉末零件,要求其最終平均體積密度達到6.25g/cm3,年產50萬件。具體設計計算簡述如下:
1.制件加工工藝流程
此制件的加工工藝流程為:裝料(Fe+0.8%硬脂酸鋅:ρ0=2.54g*cm-3)→壓制→燒結(1110℃,2h)→精壓→成品。
2.確定壓制成形方法
如文獻[1]所示,對此制件,可采用浮動壓制與彈性沖頭壓制相組合的壓制成形方法。
3.坯料計算
按本文表2方法進行坯料計算,并根據計算結果繪制出壓制和燒結坯圖、壓制和精壓凹模筒圖,如圖5所示。
圖5計算坯料與凹模筒圖
(a)壓制坯圖(b)燒結坯圖
(c)壓制凹模筒圖(d)精壓凹模筒圖
4.
模具結構特點
如該粉末件是在帶頂出裝置的普通油壓機或機械壓機上壓制成形,則可采用圖6所示的
模具結構:由喂料裝置1將粉料裝入凹模筒4內,此時置于頂桿上的彈性沖頭7應處在最上位,以保證粉體底面為平面;壓制行程時,滑塊向下運動使沖頭2下移到楔形固定塊處停止,而沖頭3通過粉體迫使沖頭7同步向下運動到定位塊,以實現粉料沿高度分配;當滑塊繼續下行,楔形固定塊被擠到一邊,沖頭2、3開始對凹模模腔內的粉體進行壓制成形,而壓制時,凹模4、沖頭6和凹模固定板5均可浮動,其浮動行程可由擋塊調節;壓制完后,由沖頭7頂出制件。
圖6壓制成形模結構簡圖
1.喂料裝置2.上外沖頭3.上內沖頭4.凹模筒
5.凹模固定板6.下外沖頭7.下內沖頭
圖7精壓模結構簡圖
1.凹模2.預應力圈3.上沖頭4.下沖頭5、10.墊板
6.下模座7.墊板8、9.模具固定板11.上模座12.頂桿
13.燒結坯14、19.螺栓15.制件16.螺釘17.螺母18.墊圈
燒結坯的精壓模結構如圖7所示。燒結坯由其外凸緣定位,靠其內孔負偏差的余量體積轉移來實現體積精壓,由下沖頭將制件頂出。生產實際表明,采用上述的壓制與精壓成形工藝以及相應的
模具結構,完全能夠滿足產品質量和生產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余智勇,康永林,李亞軍.金屬粉末件鋼模壓制成形與質量控制方法,鍛壓技術,2000(1).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冶金與礦業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3,任學平,康永林.粉末塑性加工原理及其應用.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8.
4,АКГрабчак,ИДРадомысельский, ГГСердюк. Расчети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е пресс-форм дляпрессованияметаллических порошков.КИЕВ:ИПМАНУКРАИНЫ,1983.
5,ЛАПозняк.Инструментальныестали.КИЕВ: НАУКОВАДУМКА,1996. (
end)
上一頁 [1] [2]
文章地址:
http://www.www.direxe.cn/Article/mjjs/200809/255.html